南水北调使1.1亿人直接收益 南水从此润北方
2014年12月12日,对南水北调而言是一个标注历史的时刻。
中线源头,随着陶岔渠首闸门打开,一渠清澈的长江水一路奔流向北,滋润干渴的华北平原。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实现全面建成通水。这也意味着几代中国人的调水夙愿,今朝梦圆!
盛世兴水。从2002年12月27日工程开工,到今天,南水北调走过了整整12年时间。4300多个日夜,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经历了多少艰辛,汩汩清水流淌着几多不易?今天我们饮水思源,应该铭记。
盼水——
中线主要城市缺水达128亿方,不能再与生态争水、与子孙争水
水、水、水!长期以来,干渴的北方大地遍布对水的期盼。
北京缺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为人均1000立方米,而北京仅为100立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简直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北京年均水资源不足21亿立方米,却要维持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从1999年以后,北京进入连续枯水期,水资源量衰减42%。为保障用水安全,北京已经连续10年启用了4个应急水源地。更严峻的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多水少”矛盾日益突出,缺水成了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
河北缺水。石家庄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由于水资源匮乏,常年超采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在河北水利专家魏智敏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家庄,地下水很浅,拿扁担就能从井里打水。然而,现在要用工业深井泵,百八十米深才能抽到水。“如今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人人盼水。”魏智敏感叹。
河南缺水。郑州市随着近年城市框架拉大,人口急剧增多,缺水给郑州人蒙上了阴影,夏季用水高峰,一些居民经常会遇到自来水“断流”,不得不拎着水桶到楼下提水。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郑州未来的发展蓝图宏伟壮丽。但若不能打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大郑州发展艰难。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14。据测算,到2030年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主要城市缺水达128亿立方米。
缺水,为何许多人看不见?“北方许多地方主要靠地下水维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介绍,京津冀地区年均供水量为27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到70%。这意味着今天在用明天的水,我们正与生态争水、与子孙争水。
水资源短缺频频亮起红灯。1999—2000年,北方发生严重干旱,海河的主要河流多数断流,中小水库干涸。今年夏天一场大旱,河南平顶山市唯一的大水缸白龟山水库见底,打井、找水,这座百万人的城市供水告急。同样的旱情,苏鲁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生态濒临危机。
节水,挖潜,还是缺水,怎么办?跨流域调水是万不得已的选择。按照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将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水网。
“南水北调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说,按照规划,东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183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局面。
治水——
重拳减排,用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发展转型,治污不再是权宜之计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
调水之初,质疑声音不断:会不会成为污水北调?
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治污到底有多难,东线南四湖最具代表性:入湖大小河流53条,哪条河治不好,都会影响水质。而要把一条条“酱油河”变成清流,化学需氧量浓度从几百上千降到20毫克/升,被称为“流域治污第一难”。
鄂竟平说,南水北调始终坚持“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把确保水质安全作为“调水底线”,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千里“绿色长廊”。
南水北调打响了一场治污攻坚战——
制度顶层设计。国务院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和补充规划,多措并举,建立治污机制,推动水质达标。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两个五年规划,累计安排190亿元,将水源区43个县全部纳入规划,使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同时,国务院六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将中线源头水质列入地方考核。
在东线,“水质达标”成了考验沿线各地的硬指标。江苏融节水、治污、生态保护为一体,重拳减排,“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绝不让污水进入调水干线。山东提出“治—用—保”理念,系统推进流域治污,在全国率先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标准,取消行业污染排放“特权”。
创新思路,东线治污向综合治理转变:给污水找“出路”,调水沿线实现了一个县至少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处理厂;自2010年起,江苏在调水沿线实施区域补偿;创新生态治理,山东在南四湖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湖,湿地面积达到15万亩。
在中线,水源地各地壮士断腕。“黄姜之乡”湖北十堰,为杜绝污染,对106家黄姜加工企业强制性关闭,70余万姜农转产。丹江口市关停“五小”企业100多家,所有新上项目,一律先过环保关。渠首所在地河南淅川县,10年关停污染企业350家,否决大型项目40多个,取缔4万余箱网箱养殖。初步统计,中线水源区河南、湖北、陕西各地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000多家。
生态文明渐成自觉,加快转方式,治污不再是权宜之计。老工业基地徐州,全市162家企业五年来开展了清洁生产,直接经济效益11.66亿元,产业结构由重变轻,层次由低变高。煤城济宁,先进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33%以上。
12年治污攻坚,南水北调实现了“不可能的任务”。最新监测显示,东线沿线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85%以上,干线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标准。中线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7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一渠清水向北流,南水北调工程成了治污环保的样本,为重点工程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借鉴。
调水——
可使1.1亿人直接受益,每年新增工农业产值近1000亿元
南水北调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许多难题也都是世界级的。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参照对比,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靠创新突破一道道难关,一项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只有100米的落差,为了让南水一路自流,可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越过705条河道、1300多条道路、近60次横穿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
说难度,中线穿黄工程可见一斑。穿黄工程运行管理处副处长梁单禹说,在黄河下面35米深处,挖两条三层楼高的隧洞,盾构、始发、掘进每一步都是拦路虎。1166吨重的盾构机要听人摆布,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许有1‰的倾斜度,真不容易。为抵消35米水土压力,开挖区内要充满高压空气,检修工在里面呼吸都困难,干半小时就感觉筋疲力尽。这样艰苦的环境,3个月时间,检修人员更换刀具148把。
东线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长江水如何往高处流?13级梯级泵站抽水65米,构成世界最大规模现代化泵站群。为了降低调水成本,沿线泵站基本选用节能泵,经过自主研发,沿线泵站装置运行效率达到80%以上。在济平干渠,科技人员反复比选、实验,研究出7种衬砌结构型式,减少渗漏96%左右。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共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申请国内专利110项,展示出南水北调工程的“中国智慧”。
一条调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线!今夏大旱,正在充水试验的南水北调中线应急调水,丹江水400里驰援,解了平顶山市的燃眉之急。在东线,全线泵站开足马力,长江水飞奔800里,终于让久旱的南四湖再现生机。
一条调水线也是一条发展线!饱受地下水漏斗区困扰的河北衡水,深感南水的不易,市水务局负责人说,有了地表水,严控地下水,衡水有望4年摆脱地下水超采窘境。“不节水没有出路。”天津市10年压采,灌溉机井从高峰期的5万多眼降到3.2万眼。
千里调水正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社会效益:东中线一期工程可为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使1.1亿人直接受益,可使700万人彻底告别苦咸水的历史。
经济效益:通过增加供水,每年将新增工农业产值近1000亿元;合理水价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通过优化配置,北方每年减少超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逐步返还挤占的生态水和农业用水,改善恢复不堪重负的水生态环境。
航运效益:东线一期工程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青春,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新增运力相当于新建一条水上“京沪铁路”,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南水北调,圆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正在给北方大地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