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两会的外企之声:深化内外资企业合作,增强供应链韧性
新华社客户端南京1月14日电(记者蒋文茜、杨绍功)苏州市第十七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和政协苏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分别于1月12日至15日、1月11日至14日召开。作为全国外向型经济高地,苏州市拥有规模庞大的外资企业。在汇聚社情民意、为党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政协会议上,来自苏州外资企业的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传递外资企业的建议与诉求。
1月13日上午,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专题座谈,共有15位委员“抢话筒”发言,其中两位来自外企。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森发言表示,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度影响全球产业格局,这使具备通用机械加工技术优势的外企看到应用机遇。
另一位发言的郭华颖委员来自德国轨道及商用车辆制动系统制造商克诺尔,该企业在苏州高新区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郭华颖今年把一份制造业人才建设的提案带到两会,建议苏州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合作的支持力度,强化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内外高端制造业人才引进。
郭华颖会后表示:“委员们讨论很热烈。我很珍惜政协委员这份职责,一方面借助政协平台更好传达外企诉求,另一方面,把在政协工作中理解的省市甚至国家层面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反馈给外企同仁,帮助其更好把企业发展融入到宏观社会发展中。”
2023年,针对外企经营者关切的全球供应链调整,她在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后疫情时期稳固制造业供应链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发挥苏州产业聚集优势,积极推动供应链向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收到答复后,郭华颖见证着苏州持续发力支持供应链发展。2023年,苏州市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和16个细分优势领域,目标是到2025年四大产业创新集群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2024年,苏州市有关部门举办内外资企业交流会,旨在加强内资外资企业供应链协作。
“这些举措助力外资企业在苏州融入更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将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合规管理等优势引入国内市场。加强与本土供应商合作对外企有长期意义,不仅能够降低供应链成本、保障供应链稳定,还能加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郭华颖说。
在郭华颖的观察中,近年来政府持续推动内资外资企业交流,正在逐步激发合作新动能。除了头部企业,一些中型企业也希望通过对接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发掘客户。外企代表在政协履职,体现出国家的经济开放,也表达了外资企业长期扎根中国的决心。“担任政协委员后,我逐渐跳出企业自身视角,借助全市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理解问题。不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苏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连续多年讲到‘吸引外资’、‘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等内容,反映了国家对外资企业的重视和支持,这种政策连续性让我对外企在华发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