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7月31日电 题:“家门口”的工作岗位——西藏昌都稳就业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琦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住就业才能稳定民生。记者近日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采访了解到,该市积极做好稳就业工作,通过就业带动脱贫。
在位于昌都市昌都新区的光宇利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记者见到了洛松旦增。入职刚一年的他,由于刻苦勤奋,已成为外包装工种的班长。
“我挺喜欢这份工作的,包吃包住,每月还能给家里2000多块钱。”洛松旦增满意地说。
洛松旦增的家离昌都新区不远。家里人口多,父母在家务农,除了他,家里只有姐姐在外工作。他的收入让原本拮据的家庭宽裕了不少。
昌都市委常委、新区管委会党组书记梅方权介绍,为了带动附近困难群众就业,新区在建设过程中,注意招收当地劳动力,同时引导新区内的企业积极吸纳就业,目前,本地劳动力占到新区就业总人数的40%以上。
提高就业成功率,离不开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昌都市卡若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的一间教室里,传出 “轧轧轧”的响声,这里正在进行的是缝纫技术培训。
卡若区卡若村村民丁增卓玛是培训班上的学员。她原来在家待业,弟弟是一名残疾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丁增卓玛家附近开了一家服装厂,她想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为了实现就业,她来到培训中心学习缝纫,预计今年8月完成培训,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了订单式、企业代培等多种模式,提高了就业率。”卡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扎西贡布说,像丁增卓玛这种情况,就是培训中心根据企业的招工需求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由企业和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就业。
扎西贡布介绍,仅去年一年,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就在卡若区开展了16期培训,项目包括农机维修、缝纫、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食用菌栽培、美容美发等,共培训1468人,就业1070人。
“‘十三五’以来,全市贫困人口累计转移就业156375人次。”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袁兴成说,近年来,昌都大力开发“家门口”的工作岗位,使农牧民群众实现不离乡不离土转移就业,同时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了多种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实现培训引导就业一人、精准脱贫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