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据生态环境部网站3月15日消息,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的通知,未来5年,我国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实施四大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实施四大能力建设工程
《意见》明确,在数智化转型方面,我国将通过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基本完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到分析及应用,将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
监测手段在创新,监测数据的质量也将更加有保障。《意见》指出,未来我国将建立覆盖全部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也将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部表示,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监测数据质量持续改善,应用支撑更加高效,先行示范取得实效,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监测基础能力全面加强,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能力的建设。《意见》明确,我国将实施四大能力建设工程,分别是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监测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和监测人才培养,用5年左右时间,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100个左右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监测技术人员轮训。到2035年,我国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新优势
《意见》提出,未来我国将推进数字化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实时感知、采样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应急预警、集成共享等全链条中的深度应用,构建科学先进、系统完整的现代化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监测技术、标准、方法、装备的内在协调和统一。
同时,未来我国将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应用。具体包括:加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实现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传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监测的一体化分析评价,支撑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水”统筹、陆海统筹、水土协同、生态保护等管理需求。加强大数据、大模型技术应用,提高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水平等。
此外,我国还将加速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新技术标准化进程。《意见》指出,未来将明确监测网络、站房、设施智能化改造技术要求,加快水质自动采样、自动实验室分析系统等先进技术与现行监测标准的衔接。同时,加强污染物排放快速筛查、现场检测、复杂指标评估等监测方法研发。优化监测标准管理机制,发挥部属单位、科研院所、省级监测机构技术优势和专家智库作用,组织开展监测标准预研究,强化重点急需领域监测标准体系建设。
生态环境部强调,未来我国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加强高新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并推进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执法监测、应急监测中应用。《意见》提出,将建立新型监测技术装备跟踪与评估机制,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共建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创新基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卫星立项、研制、发射及应用,加快形成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遥感监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