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固收团队:“做市业务”是一场双向奔赴
2023年2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债券做市业务,填补了在交易所上市的债券双边报价的空白,首批12家交易所债券做市商积极报价,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
半年来,中信证券积极参与交易所债券做市,在12家做市券商排名第一。中信证券为利率债、基准信用债、自选信用债提供做市报价服务,日均成交超百亿元。中信证券团队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已建立系统的做市报价体系,产品和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多个领域。
就如何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积极承担做市商责任以及如何更好推动我国债券做市业务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等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对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进行了专访。
积极承担责任 市场低迷之时努力接盘
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巨大,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且复合增长率高。债券市场走势受境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市场存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做市商的推出可以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增强债券的流动性。
去年11月,国内债券市场出现一波快速回调,不少冷门券种由于流动性不足,只有大额抛单,没有成交。当时,中信证券做市团队吸纳了部分机构手中的持仓。
据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介绍,买入这些债券后,中信证券的交易和销售团队迅速配合行动,一方面,通过强大的金融交易系统和组合构建能力,把购入的券种进行适度对冲后,吸纳入持仓组合。“另一方面,在持有一段时间后,我们也会将部分券种经由中信证券广泛的销售交易网络,以合适的价格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购买者。”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称。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表示,凭借强大的风控能力、交易能力和债券吞吐能力,中信证券在债券市场调整之时为市场提供双边报价,稳定了市场情绪,尽管有亏损风险,但仍积极承担做市商责任。
“债市反弹之后,我们依靠当时吸纳的被机构因流动性不足而抛售的债券获取了正向收益。”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称。
“做市业务”是一场双向奔赴
“做市业务”是一场双向奔赴。在市场下跌之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同样是券商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与其他券商相比,中信证券具有近百人的交易队伍、雄厚的资本体量以及广泛综合的服务能力。
在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看来,证券公司提升做市能力须综合、全面地提升债券定价能力、交易能力、获客资源、电子化系统研发能力以及做市场策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可以形成相互的正反馈机制。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表示,有了较强的定价能力、交易能力,就会有更多的客户需求,更多的交易流;而较强的定价能力、交易能力又需要提升电子化系统研发能力、深度挖掘交易数据、完善交易系统的运行管理;而交易数据的获取又来源于庞大的客户渠道与综合的债券服务能力;此外,做市策略的开发,也需要交易能力与定价能力的支撑。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认为,做市业务有利于证券公司丰富资产配置与市场深度,突破市场风险约束。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客户通过各类衍生品交易协议承担或转移敞口”、“客户通过结构性产品承担或转移敞口”,在此过程中提供一定规模的对客流动性支持。
支持实体融资 鼓励有效做市
尽管我国债券做市业务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仍有差距。
在信用债做市方面,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建议:一是要为不活跃券种提供流动性,积极支持实体企业融资;二是要多举措鼓励做市商有效做市。
在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看来,要鼓励信用债自选品种报价,鼓励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纾困做市,如一些特殊地区城投,可将自选品种的表现纳入到综合整体评价。此外,可借助做市商机制,占领交易员用户桌面,将交易所债询价引流至官方平台。
此外,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表示,建议禁止做市商恶意竞争;提升做市商报价质量,鼓励真实做市报价,剔除跟单做市报价,建议将最小报价量提升至500万元,最小步长单位0.005元;对优质做市商提供额外增加通用质押率或者做市商质押融资分层。
利率债做市方面,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则建议丰富做市品种和期限。为丰富投资者结构,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和货币基金的需求,可在基准做市券中引入1年期国开债;此外,中长期限品种目前的市场深度有待提高,可引入7年、30年等关键期限国债,建议引入其他投资者;市场建设方面,建议提升交易所债券借贷的便利性和转托管效率。
此外,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认为,要加强与发行人一二级联动,例如通过一级增发、随买随卖等手段补充做市商的做市券。从发行人的角度,可视公司融资安排、市场情况,考虑适当扩大发行规模,提前与交易所沟通,争取纳入做市券范畴,以推动一级发行取得更好的发行效果。
大力发展做市商制度,还应积极为做市商提供更多的保护机制。“为了能够保证做市商稳定发展,建立有一定的盈利的商业模式,建议实行流动性供给的分层结构,给予做市商一定的护城河,不能只有做市报价义务,而应该提供更多做市商保护机制,帮助做市商更好地、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