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11月新能源车零售数据亮眼 车企年末“花式”冲刺销量

李嫒嫒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2月8日,乘联会发布2022年1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64.9万辆,同比下降9.2%,其中新能源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零售量同比增长58.2%。

  随着年关临近,叠加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即将到期,众多车企加大优惠力度,“花式”促销冲刺年度销量。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补贴政策对于销量增长的影响减弱,新能源汽车销量以及渗透率将延续增长态势。

  新能源车销量攀升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64.9万辆,同比下降9.2%,环比下降10.5%;1-11月累计零售1836.7万辆,同比增长1.8%,同比净增31.7万辆,其中购车税优惠政策启动以来的6-11月同比增加139万辆,增量贡献巨大。

  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景气度态势。11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36.3%,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59.8万辆,同比增长58.2%,环比增长7.8%。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503万辆,同比增长100.1%,保持上升趋势。

  乘联会强调,11月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销量环比走势都受到个别地区疫情影响,但部分新能源厂商订单积累较好,加之灵活的宣传,头部厂商销售增量明显。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份额提升明显。其中,比亚迪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3.04万辆,同比增长152.61%,环比增长5.8%,连续三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大关。今年前11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62.8万辆,同比增长219%,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车企促销力度加大

  乘联会表示,11月车企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努力弥补前期因疫情造成的销量损失,争取实现年度目标。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部分车企通过降价、尾款减免、保险补贴等多种策略冲刺年度销量。

  特斯拉采用“降价+尾款减免+保险补贴”等方式开展促销。早在10月24日,特斯拉就宣布,国产Model 3和Model Y降价幅度为1.4万元-3.7万元。12月7日,特斯拉又宣布,12月7日至12月31日,购买符合条件的特斯拉现车并完成交付,将额外享受6000元福利。北京特斯拉某直营店销售人员郭新(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称:“6000元可以在尾款中直接减免,同时叠加享受限时保险补贴4000元。”

  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11月交付量突破10万辆,环比增长约40%,本年度已交付超过65万辆汽车。

  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比亚迪和广汽埃安则释放涨价信号。广汽埃安日前宣布,将对旗下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上调,上调幅度为3000元至8000元,2023年1月1日前支付排产定金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有望促进年底销量增长。

  小鹏汽车、长安深蓝、极氪、AITO等新能源品牌推出“国补限时保价”政策。其中,小鹏汽车11月30日宣布,在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定金支付的订单,可享受2022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由上牌时间导致的补贴差额由小鹏汽车承担。

  乘联会表示,春节前的销售高峰会提前到12月,同时部分地区在12月底前还有购车补贴政策助力,这些因素将推动12月车市零售量实现高增长。

  华西证券表示,目前国内电动车处于加速渗透阶段,补贴政策对于销量增长的影响减弱。

  自主品牌“出海”提速

  今年以来,我国车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海关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出口汽车3637.6亿元,同比增长79.3%。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8.2万辆,环比下降20.39%。其中,特斯拉中国出口37798辆,上汽出口17696辆,比亚迪出口12138辆,东风易捷特出口5243辆,吉利汽车出口2654辆。

  我国自主品牌加速开拓海外市场。以比亚迪为例,在近日举行的第39届泰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比亚迪重点展示了进入泰国乘用车市场的首款车型——元PLUS,同时携其两款旗舰车型(唐EV和汉EV)以及四款热销车型(秦PLUS DM-i、宋PLUS DM-i、海豚和海豹)亮相车展。此外,比亚迪宣布,将在巴西启动本地化生产,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11月28日,爱驰汽车宣布,泰国菲尼克斯EV计划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向爱驰采购约15万辆新能源车用以零售和运营,涵盖爱驰全部系列车型。

  乘联会表示,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越来越多,随着海外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完善,市场前景持续向好。

  中信证券预计,中国车企2025年和2030年海外销量有望分别达到300万辆、550万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