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补充资本金 资金业务成必争之地
近日,国元证券公告称,证监会受理了公司发行60亿元可转债的申请。国元证券成为8月以来继华泰证券、东吴证券和兴业证券之后第四家融资申请取得进展的上市券商。
分析人士称,证券行业传统牌照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券商不约而同地将扩充资本规模视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券商积极融资导致行业内资本实力分化日趋加剧,资金业务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融资规模不断攀升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3家上市券商完成融资,分别是申万宏源证券、长江证券和华泰证券,总融资额超过312亿元。除了太平洋证券在4月底撤回了可转债预案、中原证券可转债预案中止审查外,目前仍有8家上市券商的融资预案正在推进,总规模高达65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申万宏源证券和华泰证券融资完成之后,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也先后启动了规模合计350亿元的定增预案,其余6家上市券商融资规模合计仅有308亿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净资本排名前20的券商净资本之和为8411.17亿元,而排名前10的券商净资本之和就达5990.10亿元,占比超过70%。其中,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分别以752.92亿元和636.65亿元的净资本位列第三、四位,国泰君安证券和中信证券分别以963.65亿元和867.08亿元的净资本位列第一、二位。如果海通证券的定增预案顺利完成,其净资本将扩充到952.92亿元,将跃居行业第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对再融资资金的使用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中国证券报记者翻阅近期的上市券商融资方案发现,各家机构对再融资资金的运用方向主要为:以股权质押、融资融券为代表的信用业务,以固定收益、自营为代表的投资业务和增资子公司(尤其是海外子公司)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同时,FICC业务、其他资金业务也成为关注重点。
这些均是2017年以来证券行业频频提及的业务转型方向。近两年来,自营业务在券商四大主营业务中的占比逐渐提升,金融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使得券商布局海外分支机构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促使券商越来越重视信息系统等框架的建设和完善。上市券商密集抛出融资方案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于行业转型和业务开拓的关切甚至焦虑。
行业分化或加剧
“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将相应增加,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将更加稳健,资产负债率将有所降低,与净资本规模挂钩的业务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华泰证券此前曾公开表示,在当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行业监管体系下,资本规模是决定证券公司竞争地位、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充裕的资本将是证券公司快速发展的基础。
山西证券表示,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实力是决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根本因素。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券商更易在行业整体转型的过程中抓住发展机遇、快速布局,从而形成对中小券商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挤占。因此,及时进行资本补充是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资本实力的分化,必将导致对资本金的强烈依赖资金类业务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根据长江证券分析师周晶晶的分析,如果把券商的业务分为两类,包括牌照业务(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和资金业务(信用业务和投资业务),可以发现,2015年以来,在可比公司口径下,牌照业务和资金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均呈现逐步上移的态势,但是资金业务的集中度提升的速度要远大于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的速度。
周晶晶表示,2015年一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牌照业务集中度提升了6.86个百分点至51.47%,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了15.78个百分点至60.72%。随着龙头券商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来增强资本实力,预计未来资金业务集中度提升的趋势有望得以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证券公司正在承受着资本金和牌照的双重考验。以刚出炉不久的券商场外期权交易商资格为例,广发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7家龙头券商成为一级交易商,而场外业务显然具有强烈的资金业务属性,在场外期权交易、跨境业务等热点领域,中小券商或将在大券商的牌照和资本双重碾压下落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