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信证券:下半年制造业投资、服务性消费、商品出口料成结构性亮点

周璐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周璐璐)中信证券6月1日早间发布研报称,当前经济运行尚在恢复进程中,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负面影响在可控范围内,预计二季度之后PPI上涨压力将有所减轻,PPI向CPI的全面传导较难发生。这种情况下,总量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会聚焦在稳增长上,下半年经济会更多依靠内生动力的修复实现稳中加固。制造业投资、服务性消费、商品出口三个积极因素可能会成为结构性亮点。 

  中信证券表示,放眼中长期,预计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将出现五大趋势性变化:一是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技术优势。预计在政策的加持下,中国制造业将迈向更“高精尖”的发展轨道。首先,“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一要求就意味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其次,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所导致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面临着加速重构的可能,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业发展更注重科技创新,以应对“卡脖子”难题;最后,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深刻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变革,也将直接促进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

  二是服务业以结构升级助力提升劳动收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过去40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较快,承担了就业“蓄水池”的功能。未来的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更多依托为制造业提供高端全面的服务,生产服务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更多依托更精细、更个性的需求升级,加速商业模式变革。目前低收入的服务业正在从全社会劳动收入的“拖累项”转变成“助推项”。服务业越来越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精细化提升等特点,客观上创造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相对高收入岗位,与此同时,部分劳动力也从低端制造业岗位流入新业态的服务业领域,这一趋势与工业领域的“机器换人”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服务业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

  三是产业链的竞争力成为左右出口趋势的决定性力量。疫情影响下,全球正朝着“冲击—宽松”的经济政策路径发展下去,长期来看,全球总需求的弹性会有所扩大,一国的供给能力将成为影响出口的核心变量,对于中国来说,生产“替代效应”将持续带动出口高增。中国正是基于产业链的优势,才能实现无论全球供给是中断还是恢复,可能都不缺订单的情形。

  四是地方政府行为从更重基建转向更重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地方政府的行为转型预计将主要呈现两个大的特征,一是更注重“城市更新”,强调用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动计划来解决城市存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更积极地参与到产业的培育、深度融合发展等层面,从单一的产业发展的“旁观者”和“秩序维护者”转变为产业发展的“引路人”和“推动者”。

  五是总量政策操作从“逆周期”向“跨周期”转型。2020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跨周期政策的设计首次被高层提及,中信证券认为这体现出了整体政策思路的主要变化。“跨周期”蕴含了政策“稳定、连贯、更可持续”的特征。“跨周期”的财政政策将更注重放水养鱼支持经济、时间换空间化解债务;“跨周期”的货币政策将围绕建设“现代央行制度”要求,加强结构性工具的设计与储备,珍惜我国的正常利率空间,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中找平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