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申万宏源证券:全面提升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能力

林倩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林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申万宏源证券表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提升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回报水平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对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做出明确部署。资本市场是改革的产物,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市场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系统性改革来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能力。

  “资本市场要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包容度,支持不同类别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申万宏源证券表示,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也是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在产权制度、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制度等领域的不断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资本市场要充分考虑到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并不代表某一类行业、某一类所有制企业,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共同努力。资本市场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时要避免“贴标签”的思路,从新质生产力的“新”角度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从“质”角度识别好公司,充分挖掘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资本市场投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在申万宏源证券看来,资本市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全方位需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生产过程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革新上。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要求从微观到宏观层面明确高质量发展导向。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要更加重视企业优化财务结构、股权结构以外的诉求,如优化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人才激励机制等,全面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不仅依靠自身内生资源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由数据链、信息链、价值链构成的企业生态网络,有较强的融入企业生态链、产业链的需求。

  资本市场要以打通两大循环为抓手,推动全面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申万宏源证券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对打造创新型国家有较高的要求,而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打通两个循环,即“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和“科技、产业、资本”循环。资本市场要推动两大循环畅通,一方面发挥资本市场的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帮助上市公司构建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形成企业整体的制度创新优势,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银行中长期储蓄、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入市,吸引全球大型龙头股权投资机构进入中国,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引导更多长期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重点支持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

  申万宏源证券还认为,资本市场要以服务好五篇大文章为抓手,全面提升与新质生产力的适配性。资本市场要加快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推进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在理念认知、创新方式、投资收益率及估值方法上相一致,服务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要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直接绿色投融资工具,推动形成绿色融资的成本优势和绿色投资的超额收益率,促进形成绿色投融资正向循环,服务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此外,申万宏源证券表示,要形成覆盖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业务的区域下沉、客户下沉、服务下沉,服务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的对接,积极服务养老金管理机构,为其资产配置提供研究、产品支持及交易服务,服务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要顺应数字技术大发展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断丰富和健全对数字资产和数据要素的估值定价能力,全面加快数字经济投融资产品体系建设,服务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最后,申万宏源证券强调,资本市场要有序扩大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环境。新质生产力往往需要在开放的生态下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推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国际合作,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更好的环境。未来我国将坚持贸易开放和投资开放并重,在贸易开放过程中要注重内贸外贸并重,做好深化自贸区改革和东中西贸易联动发展,在投资开放中要注重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兼顾,用好全球创新要素资源,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要持续深化境内外互联互通机制,加强上海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统筹布局和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全面制度型开放,同时更好地统筹金融双向开放和国家金融安全问题,在开放过程中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