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路博迈基金李涛:医药行业结构性行情值得期待

魏昭宇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基金经理“公奔私”似乎并不是行业的新鲜事,但“私奔公”的案例并不常见。“私奔公”这事近期发生在了外商独资公募路博迈基金的一位基金经理身上。

  日前,路博迈基金成立了首只主题类权益产品——路博迈中国医疗健康股票,这也是外商独资公募领域的首只发起式主题型基金,由基金经理李涛担纲。翻阅其简历,李涛,曾就职于上海致君资产管理、上海希瓦私募基金等机构。尽管公募江湖上甚少有他的“传说”,但其已经深耕医药投研领域十一年了。

  近期,李涛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在他看来,2024年医药行业的结构性行情值得期待,未来将通过深挖中药、医疗器械、创新药、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的优质个股,为投资者带来更稳健的阿尔法收益。

  深耕医药行业研究十一年

  拿到上海交通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后,李涛先后加入了公募、券商、私募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从事医药行业投研工作。如今,李涛已经拥有超过十一年的证券从业经验,其中包括四年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验。

  长时间的深耕使得李涛对医药投资构建起了全天候的研究框架,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健康服务,每当被问及某个细分领域的行情机会时,李涛都能从运作逻辑、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把时间拉回到2012年,彼时,李涛刚刚入行,生命科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使得李涛在分析生物药行业方面得心应手。“我刚入行的时候,看药品比较多,包括化学制药、中药等,后来能力圈逐渐拓展到了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李涛感慨说,“在这行待得时间久了,想要实现全覆盖也并非难事。”

  李涛希望能始终站在价值投资的角度进行投资。“我们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不是单纯的低估值,我们会从生命周期、研发厚度、管理能力等角度为企业构建一个成长模型,再依据这一模型给出一个合理的估值,我们认为这才是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当公司的内在价值远高于市值的时候,就说明这家公司具备较好的价值差,此时我们大概率会买入,并观察该公司的发展轨迹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预估。”

  精选个股 挖掘阿尔法收益

  谈到自己的投研框架,李涛表示,自己非常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首先,需要从板块发展逻辑、商业模式、政策环境等角度评估一个领域的景气度和成长性。“因为医药的细分领域太多了,所以我们需要自上而下,从更长期的逻辑角度去考察一个板块的成长情况。”李涛表示。

  其次,需要在选好的行业中精选个股。在李涛看来,哪怕两家公司的产品非常相像,两者的商业模式和经营周期也可能存在差异。“我们要在挖掘产品的阿尔法收益方面下足功夫,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李涛表示:“我们会先分析公司所处的成长阶段,接着会着重考察公司的管理层是否具备前瞻性、较强的执行能力、较好的稳定性等,再叠加对公司的财务分析和政策风险分析,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和公司的整体估值水平,进行最终决断。”

  穿越医药市场多轮牛熊周期,李涛发现,再牛的行情背景下,也有公司“跌跌”不休;再绝望的市场中,也能发现坚挺向上的优质公司。因此,对李涛来说,精选个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创造阿尔法,还在于把控风险回撤。“要控制医药主题基金的回撤,除了适当均衡分散,更重要的还是对个股的深度分析与持续追踪。”李涛表示,“对公司的深刻理解是我的信心来源,所以哪怕是泥沙俱下的行情中,只要我认为这只产品是被‘错杀’或者被低估了,我依然敢下手。”

  关注部分细分领域

  李涛表示,医药生物行业的整体估值相较其它行业处于历史低位,此时已经步入了布局的时间窗口。“随着前段时间一系列政策的推出,行业发展、企业营销、临床诊疗等方面会更加规范化。”谈到未来的布局方向,李涛表示,将关注中药、医疗器械、创新药、医疗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在中药方面,李涛提到了三类中药企业。第一类是优质传统类中药企业,“它们的产品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甚至有较强的定价或提价能力,这类药品不太受政策端变化的影响”。第二类是优质创新型现代中药企业,这类企业每年都有不少产品进入临床或上市阶段,且产品的生命周期较长。第三类是OTC类药品,这类产品的价格通常较为稳定,比如中药饮片类公司等。

  在医疗器械方面,李涛表示,具备出海能力或潜力的医疗器械公司未来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目前,已经有部分医疗设备公司在美国、欧洲等市场的业务,能维持较好的销量增速,且具备较高的成本管控优势。

  在创新药方面,李涛表示,更青睐拥有充足现金流储备,且具备一定技术特色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些‘老产品’去‘养自己’,便不会在融资难的环境中面临生存问题。”李涛说,“在研发方面,我们希望公司在技术平台、产品关注点等方面具备一定特色,看好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向。”

  在医疗服务方面,李涛认为,这一板块有一些不错的标的可以持续追踪,“我们会从需求端、渗透率、管理层的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