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房地产和设备部门能源楼宇技术项目主管达雷尔·史密斯(Darrell D. Smith)在向参观者讲解智能园区内传感器的工作模式。 王欢 摄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西雅图会议的中国代表参观坐落于雷德蒙德市的微软总部。 王欢 摄
中新网西雅图9月5日电 (记者 王欢)500英亩的开放区域内,4万多名员工每日穿梭在125栋“会呼吸”的楼宇间,从事着庞大业务线和产品线的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这个完全由数据来驱动调整、高效节能的全球最智能化的顶尖园区,便是位于西雅图雷德蒙德的微软公司总部。世界范围的移民与城镇化进程,对环境、健康、城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智能城市的概念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词汇,正在西雅图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会议,便适时地将“智能城市与可持续的城市生活”专设议题,以微软潜心经营多年的智能城市项目为例,描绘智慧、清洁、高效的未来。
微软全球公共事业部的政府业务总经理乔尔(Joel Checkis)接受采访时表示,微软的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宗旨是以人为本,把人和环境放在第一位;要真正实施整合性的服务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要有行之有效的、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工具。使这个智能城市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具有竞争力,为居住者创造更智能的生活环境。如今,微软已经与全球超过100多个城市合作,哥本哈根、西雅图和上海等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对于被热炒的“智能城市”,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智能城市听起来好像包罗万象、能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这一概念已经分成为了三个派别:
第一种是技术创新系统智慧型。这种智慧型城市使用最新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希望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药方治理所有“城市病”。这种方案诱惑力非常强,好像找到一种药方能治百病。通常得到设备商和地方政府的最大青睐,但是这样的方案离实际问题很远,却会花费最多的钱,所以这并不是非常成功的模式。
第二种是具体工程型的智慧城市。这种智能城市拥有智慧电网和能源,智慧教育和医疗,还有智慧的交通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城市问题,但造成许多信息“孤岛”,与政府部门相互强化,忘记了现代社会由网络联系在一起,结果导致各自发展和资源浪费。
第三种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的,就是自组织自增长的智慧城市。这种模式需要先在城市中设计一个公共平台,然后加上不同的单元和模块。这样可以减少信息“孤岛”问题和重复投资,同时还使智能城市能够自主增长和改良,从单个问题的解决走向系统的解决。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可以自我发展的,各方都能融入的系统才真正智慧。
仇保兴特别指出,智能城市是手段、可持续发展是终极目标,这就需要守住三条底线:1、紧凑发展,合理利用空间结构;2、保持城市文化、空间、产业的多样性,使之能够不断升级;3、必须适宜人们居住,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AECOM建筑与人居环境亚太区总裁乔全生在该主题的论坛上提出,在中国,对于城市发展政府会有硬指标和软指标两种,其中软指标就指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这些指标包括了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社会多样性,对应自然灾害的恢复力和幸福指数等等。但是想要发展健全和清洁的智能城市,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回到最初的目标,那就是这座城市是否适于步行和骑车,是否拥有足够多的公园和休憩用地,并以人们的幸福指数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作为最终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