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钢材价格高位震荡 钢贸商冬储积极性不高

董添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钢材价格呈现高位震荡态势,受价格及未来预期影响,钢贸商冬储积极性整体不高。不过,业内普遍看好2021年春季行情。有钢贸商指出,受疫情和环保的影响,施工项目停工时间较往年来得更早,部分项目工期被延误。在此背景下,2021年上半年肯定会加大力度追赶工期,对钢材需求形成利好。

  钢材现价不宜冬储

  “冬季淡季需求下降,价格一般会下降,到来年春天需求回暖价格一般就会上涨,冬储就是赌这个小阳春行情。2020年钢贸商冬储价格大概在3600元/吨左右,现在价格是4200元/吨。这几年冬储的人本来就少了,前些年冬储亏钱的很多,现在大家都比较谨慎。传统的小阳春不一定年年都出现,有时候需求也会滞后,如果价格合适可能会储一些,这个价位除非是钢厂协议户只能被动储一些,普通钢贸商不会储的。”兰格钢铁网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如果价格太高,年后价格上涨空间就很小,冬储风险就太大。正是因为看好2021年的经济预期,所以钢材价格一直没降下来。2020年12月,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目前这个价位做冬储不合适。”上述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北京瑞超兴隆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颖表示,公司作为协议户会被动“冬储”一部分,至于自己是否会主动“冬储”目前正在考虑之中,除价格方面外,还要根据目前的出货情况而定。

  华泰期货研究院指出,每年到了春节前进入农历腊月之后,钢贸商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钢材冬储。何时储,储多少,冬储价格多少,始终要反复分析思考,正是因为这种时间上的供需错配,来年开春都能引爆一波价格上涨的行情,而收获的多少,主要受春节前冬储时间、价格以及节后消费的影响。从往年情况来看,如冬储时间过早,存在冬储时间过长、累库过高的风险;但如建仓时间过晚,冬储行情已经启动,价格上恐不具备优势。因此,冬储时间要合理,一般在春节前一个月即农历腊月开始(东北地区略早),各地区钢厂开始陆续公布冬储政策。

  兰格钢铁首席分析师马力表示,往年需求拐点出现后,钢价会逐渐下降,钢贸商开始冬储。但今年的经济预期被普遍看好,期货市场表现较强,虽然供需关系发生了转变,但对钢价影响有限。因此,没有协议的钢贸难以冬储,即便有协议也希望通过进一步与钢厂商讨冬储政策来降低风险。

  需求出现回落

  兰格钢铁网马广慧表示,受冬季下游开工率低、春节临近等多重因素影响,钢材需求一再下降。目前,北方多地下游工地已经停工,工人也已经提前错峰返乡。此外,钢材出货量也在不断回落。1月14月,北京建材10家大户出货合计3700吨,较月初的9400吨下降了5700吨,降幅达到了60.64%。

  值得注意的是,在需求下降的同时,产量却出现了回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1月13日公布数据显示,1月上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日产粗钢219.56万吨,环比增长1.51%、同比增长11.58%;日产钢材205.19万吨,环比下降8.31%、同比增长11.94%;日产生铁194.35万吨、环比增长2.84%、同比增长9.79%。

  在此背景下,社会库存出现了明显回升。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1月15日,兰格钢铁网统计的29个重点城市社会库存为859.8万吨,较前一周上涨了33.1万吨,增幅为4%。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王静指出,1月上旬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再度回升,国内铁矿石需求并未减弱,而海外需求仍有进一步好转的预期,进口铁矿石价格表现坚挺。随着春节临近,钢厂对铁矿石补库带来需求增量,不过,成本高位、钢价走弱使钢厂生产利润持续被压缩,疫情再次加重带来情绪扰动,铁矿石价格上行动能也不强,预计短期将高位震荡。

  看好上半年行情

  虽然钢贸商冬储意愿不强,但是行业普遍看好2021年钢材市场整体行情。兰格钢铁研究中心葛昕指出,目前国内经济整体向好,但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之中,优化结构转换动力成为了主旋律,这也是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内钢材市场而言,市场需求明显下降,下游采购快速缩量,现货商家冬储积极性不高,选择观望维稳居多,但期货市场在连续下跌后开始有所反弹,将可能带动现货价格有所回暖,但整体钢材市场依然没有逃出走弱的局面。综合来看,短期内整体钢市将呈现震荡趋弱的局面,品种走势将有所分化。

  青岛九州物资供应链金融中心总经理张旭阳表示,比较看好2021年上半年的行情,公司除协议量外,还将根据下游施工项目进行一定的冬储,价格高会少储一些,价格低会多储一些。“今年受疫情和环保的影响,山东的施工项目停工时间较往年来得更早,因此部分项目的工期被延误,相信2021年上半年肯定会加大力度追赶工期。目前,全国多个省市倡议务工人员就地过春节,山东部分工地也在计划留工人就地过节,争取在2月提前开工,因此2021年钢材需求的启动时间很可能会来得更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