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业绩难掩发展瓶颈 公募量化基金急寻突围方向
28.14%
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来公募量化基金平均收益率达28.14%,其中主动多头量化基金和指数增强量化基金收益中位数均超过30%,与主动选股权益基金相比毫不逊色。
⊙记者 陈玥 ○编辑 黄淑慧
无论是从产品数量还是从业绩来看,今年公募量化投资都呈现出整体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与爆款频出的公募主动权益基金以及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的私募量化基金相比,公募量化基金遭遇了发展瓶颈。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公募量化基金(包含主动多头量化、指数增强和量化对冲产品)合计规模近2400亿元,无法与规模超3万亿元的传统选股型权益基金相比。
业内人士分析,严格的投资限制、极端的市场风格和不够均衡的产品布局等种种因素正制约着公募量化基金的发展。“量化投资是个舶来品,已在国内发展了多年,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量化投资策略和格局。不过,与私募相比,公募量化产品的投资限制更严格,产品布局也不均衡,所以规模较小,对机构的吸引力和跟随市场进化的能力尚处于被验证的过程中。”一家中大型公募的量化投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业绩分化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来公募量化基金平均收益率达28.14%,其中主动多头量化基金和指数增强量化基金收益中位数均超过30%,与主动选股权益基金相比毫不逊色。从产品数量增长来看,今年以来成立的量化基金已有38只,几乎追平去年全年的数量,特别是前几年发展近乎停滞的量化对冲基金增加了6只。
细分来看,公募量化基金之间的业绩分化明显。从主动多头量化基金来看,今年以来业绩表现居前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部分行业主题和热门指数方面。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主动量化基金中有23只回报超过50%,其中超过半数的产品聚焦于军工、医药、消费等热门行业,而全市场主动量化基金的业绩稍显平淡。
指数增强量化产品之间的分化更加明显,跟踪相同指数的增强基金业绩相差可达5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虽然公募量化对冲产品2019年底再度开闸,股指期货交易的松绑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量化对冲策略形成利好,但该类产品的业绩不如人意。今年以来陆续成立的6只量化对冲基金,只有半数获得正收益。
遭遇瓶颈
北京一家中大型公募的量化投资部副总监表示,量化基金近两年业绩相对平淡,有市场结构的原因,也有产品布局的原因。他解读道,A股市场近几年结构性行情比较突出,集中持股、重仓下注的投资模式更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而不利于以分散投资、全行业选股为特点的量化基金。此外,过往基金公司的布局以宽基指数增强型产品为主,基金合同对投资范围和跟踪误差的要求,也使得量化基金难以对最强势的板块进行大幅度的超配。
“近两年量化基金业绩相对平淡,主要是由于主动投资的基金经理业绩太优秀。”广发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陈甄璞认为,近两年股票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能够连续跑赢沪深300,导致跑赢指数10个点的指数增强基金收益不显著了,但这并不能说明量化模型失效。
“此外,基金抱团现象严重,导致龙头股估值不断提升,当前估值水平已经到达历史分位数的高点。而量化模型除了有选股模型还有风控模型,对高估值股票会有限制,因此不利于选出高估值龙头股。”陈甄璞表示。
相比私募基金,基金经理普遍表示,公募量化基金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陈甄璞表示,公募量化和私募量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策略不同,公募偏多因子框架,私募偏多策略,因此公募的强项是指数增强,私募的强项是绝对收益。二是风控不同,公募的风控是全公司风控,风控的要求更加严格,主动和量化一起控,并限制当日反向。三是交易模式不同,不同交易平台之间的效率也有所差异。
突围方向
虽然遭遇一些现实困境,但对于公募量化投资的前景,基金经理依然相当看好。
一位绩优量化基金经理表示,随着个股数量的增多,机构研究覆盖的股票占比大幅下降,给量化基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相比海外市场,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目前公募量化基金的超额收益水平也明显高于海外市场。“机构和资金对量化投资的认知与认可度在不断提高,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都需要量化策略的参与。”
陈甄璞认为,公募量化投资的发展空间取决于指数增强的基础有多坚实。公募量化团队只有持续稳定住指数增强产品的长期超额收益、波动、最大回撤、平均回撤,才能把基础打牢,然后再寻找扩充衍生品投资的发展空间。
“海外市场的阿尔法比较难做,因此其量化交易集中于高频交易和衍生品投资策略,而A股市场受条件限制,这两项策略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陈甄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