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基金董事长王军国:主导北交所公司定价权的唯有公司价值
“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未来的险资、社保基金,以及其他市场主体,任何一方都很难主导北交所公司的定价权,最终主导定价的唯有公司价值。”指南基金董事长王军国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交所设立后,很多机构重新关注新三板。但在市场冰点的时候,还能沉在这个市场,有别的机会也不去做的机构少之又少。我们清楚,我们的能力圈就在新三板,过程虽然煎熬,但也算坚持下来了。”
新三板投资效率高
中国证券报:新三板成立八年多来,你们一直坚守在这个市场,是什么吸引你们愿意留下来?
王军国: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非常认可新三板的价值。中国经济需要一个给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场所。过程难免有曲折,但我们坚信,新三板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我们团队在新三板做投资比在其他市场更有优势。一方面,沪深二级市场竞争激烈,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一级市场的项目需要做更多尽调,很多项目需要拼资源,且往往估值比较高了。对比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我们发现投资新三板的效率会更高。
中国证券报:指南基金的高投资胜率是如何做到的?
王军国:也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利用好了新三板这个工具。如果是一级市场,可能投10个项目,有3-4个项目最终上市已经算是胜率比较高了。新三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项目池,挂牌公司的信息比较透明,缩短了大量尽调时间。
其次,我们坚持从五个维度筛选项目:公司“护城河”比较高,有一定的稀缺性;企业中长期的成长空间比较大;选择专业能力强且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管理层;关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及自由现金流;公司有非常清晰的资本规划。基本上满足这五个条件的公司,IPO成功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证券报:过去投资经历中,哪一个项目印象最为深刻?
王军国: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西部超导。这是我们投资额比较大的一个项目,通过大宗和二级市场合计买了5000万元左右,成本大概是16元/股。这家公司基本满足了我们的投资偏好,竞争壁垒很高,成长空间不错。
我们是2018年1月买进的,但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非常低迷,西部超导股价跌得也很厉害,最低的时候到了每股五六元。对我们来说,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煎熬的。除了后面LP的压力外,更多的是对我们投资信心的考验。直到2019年7月,西部超导作为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了,我们才彻底舒了一口气。
青睐北交所潜在项目
中国证券报:北交所开市以来的二级市场表现符合你们的预期吗?
王军国:部分符合预期。我们判断,原精选层公司平移到北交所之后不会有很大的套利空间,但很多投资者认为能涨很多,这不太现实。从结果看,平移股票的表现平稳很多。新股比我们预期的要热很多。我们希望慢慢成长,过热的话,后面肯定会回归。
中国证券报:公募基金可能主导北交所公司的定价权吗?
王军国:任何一方都不太容易主导定价权,因为市场体量比较大,资金性质也多样。当然,资金量越大,对市场的影响力肯定会越大。随着公募基金这部分“活水”进来,北交所的流动性会得到增强,一定程度上会推高市场估值。但最终主导定价权的还是公司自身价值。
对于北交所这个新生事物,还是需要先试水,所以首批北交所主题基金规模不大。一方面,北交所现在公司数量不多,流通盘不大,募集太多资金,可能也很难投出去,这对基金的收益率会有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投研能力非常强的公募基金来说,肯定会选择头部公司、大市值公司去布局,标的可容纳的资金量有限。另外,北交所公司相对更早期,投资风险可能会略高。因此,公募基金一开始没必要把规模上得很大。
中国证券报:北交所设立之后,对于你们投资的项目,更愿意它到哪个交易所上市?
王军国:北交所的制度跟沪深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无论是到沪深交易所,还是到北交所,其实市场给的估值已经差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投一些有机会去北交所上市的公司,项目退出更容易,效率会高很多。
另外,从收益角度看,我们更喜欢投创新层和基础层的挂牌公司,然后等这些公司在北交所上市,收益空间会更大一些。这既可以赚公司业绩提升的钱,也可以赚跨市场估值提升的钱,实现“戴维斯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