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巴曙松:应对疫情冲击中国有更大政策应对空间

昝秀丽中证网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3月20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有更大的政策应对空间。近期外围市场回调,为中国各金融机构和企业布局海外资产提供了机会。

  中国有更大的政策应对空间

  中国证券报:1、2月份经济数据出炉后,市场普遍对3月份经济回暖表示乐观,对此您有何判断?

  巴曙松:从趋势看,中国3月份经济表现将强于1月和2月。随着疫情在国内逐渐得到控制,3月份企业复工复产率大幅提高。当然还需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海外疫情扩散影响中国出口市场恢复。

  中国证券报:金融监管部门应在哪些领域精准施策,防范风险?

  巴曙松:货币政策方面,在全球金融动荡环境下,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将在适度宽松的同时,更为注重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通过营造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引导LPR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持市场预期的相对稳定。

  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减税降费、财政贴息基础上,通过发行专项债和扩大债券额度,支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托底。

  产业政策方面,面对全球产业链可能的变迁,短期需要稳定并扩大内需,减轻疫情对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长期应抓住机会迅速适应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经济新格局,培育生物制药、医疗和“新基建”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弥补医疗资源不足,补充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各种投资短板,如城市农贸市场改造等。

  就业政策方面,未来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等。

  把握机遇 布局海外资产

  中国证券报:中国应警惕海外疫情扩散传导带来的哪些风险和压力?

  巴曙松:海外市场回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企业层面来看,国际金融市场大动荡,为中国各金融机构和企业布局海外资产提供机会,可考虑择机在资本市场收购与中国产业链契合程度较高的企业,获取品牌和技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国家层面来看,与海外金融市场面临较大流动性冲击不同,中国市场流动性较充足,政策工具充足且逆周期调节能力较强,借此机会应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证券报:“黑天鹅”来袭,中国资本市场是否更应扩大对外开放?

  巴曙松:虽然海外市场波动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但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政策导向,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不意味着风险也随之扩大。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双向开放”与境内外交易机制互联互通的“双轮驱动”开放模式。全球金融体系正处于空前的大变革、大洗牌阶段,中国经济体系与全球经济体系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巨大的内需潜力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加快资本市场开放角度,可以考虑:第一,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沪深港通开创了风险可控的封闭式市场开放模式,促进了中国市场投资者的多元化,经受住了市场大幅波动的检验,未来有条件可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的覆盖范围;第三,资本市场开放不仅促进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还将带来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第四,通过资本市场开放对冲当前部分国家推动的逆全球化,通过资本市场的开放促进抗疫合作与产业合作;第五,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同时也满足中国和亚洲需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市场开放提供保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